一個 麻醉 醫師 用了一輩子的藥
怎麼會想當一個不用藥的醫生? 林佑生醫師
就在今年的耶誕夜,拖著疲憊的腳步,走入1521-1病房,依照常規要對隔日欲進行手術的病患作手術、麻醉前身體評估及說明;剛走到門邊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中藥味還夾雜著一點肉香,好像小時候媽媽燉給我吃的烏骨雞湯,希望我長得又高又壯的味道,當然事與願違,人是沒有多高,就是當了個醫生而已。進了門,就看到一個小女生端了一碗雞湯要給病床上的媽媽享用,一看正好是明天要進行左側鎖骨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的白女士,當下閃過一個念頭,有需要吃這麼”補”嗎?但是子女的孝心,我也不方便多說甚麼;仔細完成了麻醉前評估及說明之後,就速速離開了。
沿途就在想”人為什麼總是在有了病痛之後,才開始好好想怎麼去照顧自己的身體?”是常態?也是應該的嗎?為什麼不在平常就好好保養、照顧呢?還是只要生病,吃“補”就對了?是真的需要補充營養或吃個心裡安慰的呢?
看看別人、想想自己
年初時,我的護理長看著我的身體好像有了狀況,常常早上一上班就猛打噴嚏、流鼻水、流眼淚,搞的兩眼血絲斑斑,好像跟人吵架殺紅了眼一般,再加上情緒不穩定,使得工作同仁都不敢接近;而且到了下午精神不濟,都必須靠咖啡提神,才能撐到下班。我自己也覺得48歲正值壯年,每天面對煩重、壓力又大的臨床麻醉工作,三天值一次夜班睡在醫院,睡也睡不好,半夜不是加護病房要我幫忙緊急插管,不然就是緊急手術,使得整個生理時鐘大亂,體能日益衰退。我告訴我自己不能再這樣糟蹋自己的身體,應該要仔細思考怎樣保養才能延續我的醫療生涯,因為我的病人需要我,在他們最無助的時候我不能離棄他們,只有我的身體健康,才能幫助他們。因此我接受了護理長的建議,開始使用健康食品希望藉助調整營養的攝取改善體質。
但是醫生有個不好的地方,對於健康食品總是半信半疑,自認為接受正統的醫學教育,營養還有誰比他們更懂;孰不知在醫學院七年期間接受營養教育的學分少得可憐,這不是在台灣這樣,連美國也是這樣;因此在西方醫學的主導下教育訓練出了一大堆自認為很會看病,很會用藥的醫生,但是懂得營養學的醫生微乎其微,我就是其中一個,一輩子用藥的麻醉醫師。
直到有一天,我左髋關節肌腱炎嚴重疼痛,無法好好坐下來,連進到車子裡面要開車都很困難,整個動作就像機械人,必須以分解動作的方式才能完成,坐的時候又無法整個重心下壓,這時候才知道事態嚴重;經過跟學長,一位骨科醫師討論過後,他建議以注射類固醇為治療選擇。我心想萬一注射時感染的話,那我不就終身一跛一跛的,我還怎麼麻醉病人呢?這時候我就想說原來在食用的健康食品還不錯,它提供了我均衡的營養,解決了我早餐的困擾,最重要的是體重下降了三公斤,精神體力也改善了,於是我重新思考營養跟健康的關係,尤其是市面上那麼多的生物科技產品,我所食用的營養品的定位在那裡,安全嗎?這是我一直存疑的地方;因此我不但認真的使用產品,同時就食用的內容物深入探討,並且把學生時代所學的營養學重新撿回來再學習,慢慢的瞭解到營養的真髓,唯有健康的細胞才有健康的個體,而不是像以前外觀決定一切,看起來結實的肌肉就是健康。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為健康下了定義:健康是身體,心理及社會的一種完全的安適狀態,而不只是無病或是不虛弱而已。1972年Belloc和Breslow更提出七項健康增進的行為:
1. 每天吃早餐
2. 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
3. 維持適當的體重
4. 充足的睡眠
5. 適當的運動
6. 不吸菸
7. 不喝酒或喝少量酒
根據2003年衛生署公布的資料,每8分24秒,就有一人被宣佈罹患癌症,每
14分7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過逝,每3.5個人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。其中癌症更是多
年來十大死亡疾病之首,男性則以肝癌排行第一,女性則是乳癌第一,並且逐年
增加。探討其中原因,長時間錯誤飲食及生活習慣累積,造成腸內有害菌增殖過
多、免疫機制及酵素活性減弱、肝機能活性降低、不飽和脂肪酸形成過氧化脂質、
酸性體質、不容易誘起干擾素及SOD超氧化岐化鋂、容易精神緊張等而成為易癌
化體質。一九七三年國際免疫學權威海尼 和巴潘 博士發現:淋巴球或巨噬細胞要
對抗癌細胞時,必須在血液保持鹼性且存在鈣離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功能。
另外因生活習慣失調或環境惡劣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病佔80%,且年齡層年年
下降,而這些患者中70%都是酸性體質。因為體質變酸,酵素作用會受到阻礙,內分泌失調,荷爾蒙也會受阻礙。酸性體質有一個很大的特徵,吃的越好得慢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很高。另一方面不吃早餐、好吃精緻食物、習慣熬夜、吃宵夜的人都是容易”發酸”的體質。百分之八十五的痛風、高血壓、癌症、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體質。一般酸性體質的人呈現出皮膚無光澤、易患香港腳、稍做運動即感疲勞、上下樓梯容易氣喘、肥胖、下腹突出、步伐緩慢、動作遲緩等生理表癥。
一九七七年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委員長Magaban先生發表報告指出只要人體細胞擁有良好的生態及正常、均衡的營養,基本上是不會罹患疾病
的。委員會更提出一種充份供應人體細胞氧氣與營養,使細胞產生正常之代謝功能,激發自體免疫及自然治癒能力,以醫治普遍之慢性病﹝現代病﹞的醫學,亦即所謂的「營養素療法」﹝Nutrition Therapy﹞。在以往傳統的「擊退細菌」的醫學觀念教育模式下,只產生出不具有營養知識的醫生,已經無法有效治療現代疾病,唯有把營養帶到細胞層,強化細胞功能才是斧底抽薪的好辦法。
早在民國70年,由美國引進到台灣的”生機療法”或是後來所稱的”生機飲食”,靠著吃新鮮的天然食物,奇蹟式的得到疾病的痊癒,尤其最稱奇的是癌症,包括”生機療法”的創使人美國的安, 威格摩爾博士曾經罹患嚴重的關節炎、偏頭痛與直腸癌,因為採用”生機療法”而得到疾病的痊癒。在台灣,著名的病理科教授李豐醫師也是因為罹患淋巴癌,經過一連串的化學治療後,深知西醫也有它的極限,痛定思痛,改變生活態度,檢討自己的生活模式,引用生機飲食的概念,食用新鮮的天然食物,保持心情愉快,維持適當的運動習慣,有充足的睡眠,如此的調整飲食習慣改善體質之下,癌症獲得控制,竟也相安無事活到現在,她賺到了30多年的生命。「生病,是細胞在喊救命!」李豐認為,人應該承認生病該由自己負責,努力反省,改變行為,善待自己的細胞。但是有多少人可以在還沒生病之前就領悟到這個道理?大部分的人還是後知後覺居多,而且生機飲食或者現在流行的有機作物在價格不斐、取得不易的情況之下,並不容易讓所有的人都能即時調整飲食習慣改善體質,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。
因此適度的以生物科技產品輔助飲食之不足或不平衡是可理解的。在人的身體內自有一個營養鍊,每天必須攝入大約50種必須營養素(人體本身不能製造,必須從食物、營養品等攝入),和數百種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,例如蛋白質、脂肪、醣類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及重要的微量元素才能順暢運作,達到供給能量,建構、維持及修補組織,調節代謝與生理機能等功能。現代國人飲食常因外食而有營養攝取不均衡的現象,尤其在纖維素及礦物質的攝取顯然不足,因此衍生了諸多的現代病例如代謝症候群、慢性病、自體免疫疾病甚至癌症等文明病。
在20世紀末醫界及諸多營養學家有鑑於此,投入大量金錢、精神於生物科技研發,不論在醫學工程、幹細胞的研究及對於人類飲食的探討都有卓越的成績。全世界人口日漸增加,而平均壽命也因醫療技術的精進而隨之成長,在台灣不論男女每五年平均壽命增加一歲,在女性部份已經達到79.4歲了,男性比較辛苦但也接近74歲;可是壽命延長了,健康保險支出也快速成長,已經超出國人所能負荷的程度,到今年年底健保局就要開始負債了。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的想一想,延長的壽命是健康、快樂的生命嗎?還是建構在諸多人痛苦上的生命?妳要負債嗎?不論在金錢或是健康我相信這個答案是否定的。
廿一世紀是「自我管理健康」的時代;不是以醫師,而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醫療時代。現今全世界各國都在提倡「健康促進」與「疾病預防」,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「健康管理」,尤其是工作時間過長且休假不足的上班族、壓力過大造成生活失序的人、受傷長期未痊癒者、慢性病患者最需要健康管理。跟一般管理工作一樣,我們只要應用80/20法則,投入20%的資源與時間,來做好健康自主管理的工作,就能解決80%的健康問題,何樂而不為。
我在真正認真的使用營養食品2個月後,發現過敏性鼻炎及左髖關節肌腱炎獲得相當大的改善,早上上班時不再打噴嚏嚇到人,左髖關節不會痛了,可以很穩當的坐下來,進出車子也很自如,連多年來困擾的消化性潰瘍也得到改善,體重減少了7公斤,整個身體變得輕盈、無負擔,心情也愉快多了,最重要的是學習到正確的飲食習慣,不再亂吃,也才了解到「唯有健康的細胞才有健康的個體」這句話的真正意義。不過營養保健食品主要是補充營養失衡及防止細胞病變,
它只是補充品,不能取代你的正常飲食,因此服用營養補充產品時,應該要有一些基本認知:
1. 配合適量使用〈而不是為了達到見效快,一次服用過量〉
2. 藥物與營養補充產品的服用間隔時間
3. 配合水服用,而不是飲料,以免造成化學變化
4. 生活規律
5. 飲食正常
6. 適當運動
7. 長期使用
8. 您不能只靠它就可以飲食或者生活作息不正常;也不能取代您 和 醫師間的關係,如果您同時服用藥物,必 須詢問 醫師,以免造成藥物衝突。
健康的生命植基於適當的運動、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營養,適度的服用營養保健食品,改善體質,增強免疫力是必要的,把它當成你生活中自我照顧的一部分,「健康管理」也就不會是壓力。善待自己,使自己健康、快樂,才能帶給別人健康、快樂,讓生命活的更有意義。
自我檢測健康